日前,由澳門文化遺產保護學會主辦的‘2020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澳門)博覽會暨現當代工藝美術名家作品云藝術博覽會’、澳門古典家具工藝學會舉辦的‘古典家具與國藝大師作品云上展覽’相繼落下帷幕。這是澳門首次舉辦高水平的云藝術展。
據悉,做為慶祝中國第十五個‘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的重頭戲,兩大藝術展覽原定在澳門舉辦實體展示活動,但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主辦方遂攜手世界最大的華人藝術品網站 ——— 雅昌藝術網舉辦云藝術展。據雅昌藝術網實時統計,云展開幕不到一周,瀏覽人數已近2萬人次,本澳居民也多有觀展并留言互動。新浪、網易、騰訊、鳳凰網和藝術頭條,以及澳門媒體都做了報道。
展覽期間,主辦方開展了‘金蓮花獎’‘梓匠名器’等獎項的評獎活動。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澳門)博覽會評審委員會聯席主席、沈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理研究員介紹,針對參展的瓷器、玉器、硯臺、紫砂壺及家具等六大類參展作品分設不同的獎項,還特別設立了‘金蓮花獎’、‘梓匠名器’兩項大獎。主辦方邀請了20多位中國內地、澳門及臺灣的專家學者、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擔任評委,對參展作品進行了評選工作。
據澳門文化遺產保護學會理事長趙強介紹,獎項的名稱均源于歷史人物,‘子岡獎’和‘供春獎’分別取自明代琢玉大師陸子岡、紫砂壺鼻祖供春之名;‘陶人獎’則是源自乾隆朝景德鎮督陶官唐英的名號;蘇軾是北宋制硯大家,硯臺獎項就命名為‘東坡獎’。木匠宗師魯班,字依智,家具獎項即以‘依智’而得名,‘天啟獎’出自‘木匠皇帝’朱由校的‘天啟’年號。這些獎項名稱既體現了展覽活動的文化內涵,也增強了獲獎作品的榮耀感。
在獲頒‘金蓮花獎’的重要作品中,以江西景德鎮雕塑瓷廠設計制作的大型人物組雕《水滸108將》最受關注。參展的兩組瓷雕誕生于1981年,是由曾山東等近百位陶瓷工藝美術名師集體創作的,一套是窯彩,另一套是粉彩,人物造型相同,而工藝各異,可謂巧奪天工,被稱譽為‘中國陶瓷史上的創舉’。榮獲‘金蓮花獎’的還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永駿的巨型玉雕《漢柏圖》山子、曾經入選國禮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陳壇根所制‘美人醉梅瓶’(見圖一)等參展作品等等。此外,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福華制作的‘古典紅木系列家具’,以及福建莆田吻香堂送展的‘沈香雕鶴鹿同春擺件’(見圖二)等優秀作品榮獲了‘梓匠名器’大獎。
今年文化遺產日慶祝活動的組委會聯席主席施家倫議員在談到展覽的意義時說,‘非遺’是物又不是物,其精神屬性超越了物質屬性。這些作品大多是出自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之手,他們創作時的踏實不茍、凝神專一,不求速成而務求完美的精神氣質,即是‘匠心’,也就是‘工匠精神’。這正是我們要弘揚的。
本次活動結束后,施家倫議員向熱心于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鄂爾多斯雍貴藝術博物館創辦人蘇永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黃福華,以及聯合國國際非遺傳承人許伯夷頒發了 ‘文化遺產保護大使’榮譽證書。

(圖一) 美人醉
青瓷梅瓶,小盤口,束頸,圓肩,豐胸,細腰,斂腹,平底,瓶體修長,暗圈足。胎質細密,施梅子青釉,瓶底鈐 “中國龍泉”。
梅瓶創燒于宋代,在當時稱為經瓶,最初用來盛酒,后用來插花,因口之小僅能容梅枝而得名。龍泉窯是我國著名青瓷窯,南宋時燒成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所謂“雨過天青云破處,梅子流酸泛綠時”,達到青釉史上的高峰。
此瓶施梅子青釉,青碧柔和,濃翠瑩潤,營造出深沉、優雅的至美意境。名曰“美人醉”,器如其名,宛若美人之玲瓏身姿,線條柔美流暢。所謂“醉”,或許是微醺的美人在燈下若有所思,或許是觀者賞心悅目,陶醉于心靈的沖擊與碰撞。此瓶美的自然,美的含蓄,充滿濃郁的生活與藝術情趣,為古代經典器型賦予了現代審美意識。

(圖二) 當代沉香木鶴鹿同春
沉香木雕,用料扎實,雕刻精湛。以山石為題,樹木郁郁蔥蔥,松柏屹立挺拔。亭臺屋院隱于山間,小橋流水沒于林中。遠山一群仙鶴或落于松枝,或振翅翱翔;近處一群梅花鹿或棲息于樹蔭下,或歡愉奔跑在林間小路。整幅畫面和諧自然,生趣盎然。山石上有銘“鶴鹿同春”,署款“吻香堂”。
鶴鹿同春是傳統吉祥紋樣,其畫面組合為松樹、仙鶴和梅花鹿。其中,四季長青的松樹,自古就被視為吉祥之樹,象征延年益壽。仙鶴作為祥瑞仙禽,有“鶴壽千年”之說。鹿為瑞獸,意在頌揚春滿乾坤,福祿吉祥。“鶴鹿同春”也稱“六合同春”,“鹿”與“六”諧音,“鶴”與“合”諧音,古謂東西南北四方與天地共六合,由此構建出一幅寓意天下吉慶祥瑞,福祿漫漫的美好圖景。